我的故事 ~ 9. 到底谁是外国人?
“只要你不懒惰,肯付出,凭着个人能力和劳动,在这里生活很容易。”
我的老家是河南南阳,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地方。我大学时学的是石油地质专业。1997年年初来到澳大利亚。我并不是天资极聪颖的人,但做事严谨、认真,成绩较好。当时澳大利亚的科廷大学给我了全额奖学金,我才决定过来读博士。因为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有人资助,全靠自己。
我是单枪匹马来到澳洲的。我的导师当时许诺说,我可以把家人带过来,并且报销全部机票。当时经济还真是窘迫,所以导师的许诺对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我记得第二天到学校去报到,兜里仅有100多澳元。开学注册的时候需要缴纳报名费——250澳元,但我当时划拉划拉,全部的家当也只有100多澳元。有一个副导师跟我一起去的。他看出了我的窘迫,说没关系,我给你划支票,我这才交上了钱。好在我只是上学,对生活没有太多的要求,每两个星期还有奖学金来支持生活,所以还没感到太多的困难。我听说有很多来澳的老前辈,经历了很艰苦的奋斗过程,跟他们相比,我可能比较幸运,并没有过多为生计而奔波。但是跟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我上学期间也打过工。我记得打的第一份工是和我专业有关系的,搞石油方面的翻译。因为澳洲的公司要到中国投资做项目,请不到专业翻译,就找到我们学校,当时我可以说时学校唯一一个搞石油地质的学生。所以这应该是第一份工作吧。当时感觉钱真不少,每个小时给25澳元。这个价钱相对于当时打工的价格,就算天价啦!因为工作比较多,我还组织了其他两、三个人组成一个翻译组来翻译,我还负责记录时间,很累,很忙碌。不过当时感觉,每个星期业余时间还能挣一千多澳元,真的不错!后来我还在面包房做过工。我们当时也是组成一个队,有澳洲本地人,有中国和其他国家过来打工的人。这些就是我当年在澳洲上学的时候打的工,但是我相对打工比较少。因为入学的第二年我从澳大利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了一个小的科研经费来支持我的课题研究。我的导师也挺高兴,因为我不用花他的钱,他们出差还可以用我的钱。
家庭
我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孩,在中国出生。1999年六月,我儿子在澳洲出生。儿子的出生很有戏剧性。澳洲不同于中国,在澳洲你可以随便检查孩子的性别。但我儿子出生前医生一直无法看清是男孩还是女孩。最后他们认为很可能是一个女孩,于是我们当时都按照女孩的标准准备了衣物。结果生下来以后是个男孩,所以这是一个惊喜。
我在澳洲有很多朋友、同事,他们都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但我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我的妻子,她一直无怨无悔地照顾我,照顾孩子,照顾这个家,对我的生活和事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我们双方的父母身体都不太好,这两个孩子全是她一手拉扯大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照顾起来真的非常辛苦。是她的付出和奉献,使我能够放下心去做自己的事业。我觉得我的妻子应该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事业
我以前是做学术研究的,现在从商了。这是我个人事业最大的改变。这个改变有客观的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主观原因。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从搞学术转到去做企业,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这个改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现在我有一个教育和移民的服务公司,主要从事包括中国留学生咨询,中国和澳大利亚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有一些学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中国投资人在澳投资、工作等。我们在中国的北京和澳洲的墨尔本都设立了办公室。在我的企业里,我雇佣了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包括很多澳洲本地的员工。我的事业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巩固好现在工作的基础上,可能增加一些中国和澳洲之间的教育、职业培训,专业的培训交流等项目。另外一个目标是很现实的,也就是如何扩大我现在正在做的太阳能公司的规模,尤其是商业化的应用以及如何储存太阳能。我是搞石油的,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现在我们有一个团队在花精力潜心研究这个项目。
说实话,我现在也盼着退休,我也五十多岁了,快到退休年龄了。但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可能还会继续做下去,希望能往后退到二线吧!能够有更多时间出去旅游,放松心情,享受生活。有人说我是一个工作狂,其实也不完全是,但有时候看工作堆在那儿,就想尽快完成,如果做不好,就感觉到好像欠点什么东西,有时候感觉挺累,所以就想以后能够越早退休越好。
文化认同
我觉得澳大利亚是一个很有秩序的国家,它的秩序性不仅仅表现在法律体系、社会制度上,而更多地表现在个人的秩序上。也就是说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生活细节等方方面面。个人的秩序性就维系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使得社会有亲和力,用现今中国的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叫做“和谐”。
来到澳大利亚这十多年,感觉这个国家自身变化也很大。我刚刚过来的时候,华人是有一些,但中国大陆的人在澳洲很少,现在可能每一个系的专业可能都远远超过那个时候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华人在澳大利亚西澳所占的人口比例增加了很多。华人对澳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两国之间的交流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我记得当年来的时候,在公路上,除了高峰阶段之外,大部分时间很安静,现在即使是低峰期,也超过当年高峰期的人数了。甚至包括铁路开通以后,公路上并不见人车减少,反而增加了。另一个方面,就是以前中国在西澳的投资是很少的。最早是鞍钢在这儿,这是最早的投资。后来中国主要的矿业、石油公司和一些工程类的公司在这边都有投资,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发展需要这方面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认识到了西澳的重要性和优势所在,它的矿业资源、农业,以及和它相关的技术、服务业。
虽然我现在已经加入澳大利亚国籍了,但从骨子里面还认同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澳大利亚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90%以上的人口都是外来移民,所以文化差异肯定是有的,这点你无法否认。即使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在文化认同上都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他们所处的就是本地的文化,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但我们的骨子里刻着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化。但这并不妨碍你融入、适应或接受澳大利亚文化。虽然我们仍然没法完全理解那些牵扯到澳洲的本土文化,比如历史典故、俚语、笑话等。其实跟外国人学中文道理是一样的,他们也常常瞪大眼睛,一头雾水,不知道你说什么。在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外国人”这个概念也很难说清楚。到底谁是外国人?有时候,我反而觉得周围的很多人比我更像是外国人。
其实所谓文化认同,可能恰恰就是给你的文化圈子更多的话题,你谈起来没有什么障碍。比如我们搞一些聚会,其实人们要谈话的对象往往是相同背景的,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在社交中,有时候是事物上的接触,有时候是一种朋友间的接触,有时候是同事之间的接触,还有一种是和陌生人的接触。我觉得有时候我倒觉得“主流社会”这个概念不是那么准确。你本身能够在这儿生活得舒舒服服,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社会也能够接纳你,并且你的活动没有跟社会格格不入,你就应该是主流社会的一员。我的两个小孩子都是在这里出生的,他们说着一口地道的英语,上的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大女儿是国内出生,四岁来到澳洲,现在大学毕业了,学的是法律,成绩很好,现在在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同事和上司对她一视同仁。我觉得我们都是社会主流。澳洲是一个非常容易生存的社会。只要你不懒惰,肯付出,不仅能容易达到普通人的生活标准,而且还能够步入中上阶级社会。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好,可能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机遇。简而言之,一个人凭着个人能力和辛勤的劳动,在这里生活是很容易的。
在澳洲,人的价值更多地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可能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别人有点看不起你,但是如果足够自信,足够强大,你会把它放在一边。当然,在社会上,也有一些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有种族歧视的语言和行为,这种现象是几乎任何地方都有的。我记得刚到澳洲留学的时候,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享受生活”。其实我理解的享受生活并不是说单纯个人的享受生活,而是大家都享受生活,那么整个社会才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