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 5. 三字成婚

No comments yet

chinaustr3“磨合期需要时间,试婚比试车要复杂得多。”

我是63年出生的,自我感觉也就30来岁,虽称不上貌美如花,但还够得上俊秀靓丽,加之穿着有范儿,澳洲人还以为我是高中生呢!但就个人经历和心理素质来说,可以说未老先衰。少年时代留下的阴影还时常出现在梦里,幼小心灵所受的创伤至今尚未痊愈。由于父母亲的历史背景问题,还有家族背景的原因,同龄人没经历过的,我可能全部都经历过了。

我在家排行老小,5个哥哥,就我一个女孩。从儿时有了记忆开始,就已暗自决定,我一定不要在中国呆着,一定要出国。理由很简单,在我6岁时,全家人被遣送到内蒙,眼看着父母受到那么大的委屈,遭了那么多非人的罪,我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我一定要想办法离开这个国家,我不想在这个国家呆着,太痛苦了。看见我父亲母亲每天受的那些折磨,遭的那些罪,我幼小的心灵在淌血。那时我还没有上学,但我知道“折磨”、“遭罪”和”“贫穷”的含义。我记得,本来全家人在城市里生活得很舒适安逸,一觉醒来,啪的一声就跌进深渊僻壤了,刹那之间,变得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从中产阶级降至牛鬼蛇神。我只知道像我父母的家庭不应该这么穷,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就不清楚了。没有人给我解释,但我似乎明白这是国家和历史的原因。所以我从小就想一定要出去,离开这个不讲道理的地方。但是因为时间段没有好的契合点,一晃9年就过去了,到了78年全家人返回城里,直到我长大成人了,也没有出得去。后来结婚,生孩子,再后来,孩子也长大了,我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就像“微信”上说的:“一种人特别聪明,他自己要去做事情。还有一种人特别笨,什么都做不了,她就下了个蛋,就像鸟一样,然后派这个蛋出去。” 我就属于这后一种人, 我就是个笨人,下个蛋,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蛋上了。可能由于潜在的历史原因,加之跟前夫没有共同语言,很快我就成了单身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苟且偷生。等女儿上学的时候,我压根儿就没准备让她在中国参加高考。从性格上分析,女儿跟我极像,直,一条道能跑到黑,不带拐弯的。但是从待人处事方面,她就显出太弱势了。如果她要是在咱们中国继续生活的话,我不是说中国不好,咱们中国历来这个人际关系网太复杂。加之我这孩子又不是特别灵透,在中国生活会很艰难。孩子上学期间,我一直往她的脑子里灌输要出国留学的想法。到了2008年,女儿高中毕业以后,没有参加高考,我直接把她送到澳大利亚的大学来读书了,读护士专业。那时候我在国内还得上班,女儿一个人在这边读书,由于生长在单亲家庭,孩子似乎成长得特别快,瞬间就长大成人了。虽说初到澳洲时,女儿一个人生活学习还要打工,那种艰难可想而知,但是她坚持了下来。两年后,女儿就给我申请到了探亲签证。

我第一次来到澳洲是2010年的12月16日。来到了澳洲,第一印象特别的深,当我下飞机的时候,是夜里十一点多,孩子在机场接我,一路上什么都看不见,只有漆黑一片。静悄悄的,偶尔有两道白光从对面照过来,近处才知道是汽车。第二天吃过早饭,女儿带我出去走走遛遛,到了外面,可以说我是百感交集,那陈封了40多年的记忆匣子顿时打开了。出现在我面前的酷似内蒙古大草原!记忆中的内蒙古,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被当地人称之为大草甸子,到了夏天大草原绿油油一片。抬头望去,那湛蓝湛蓝的一尘不染的天空,酷似内蒙古哲里木盟!哇,这两个地方的天和地实在是太像了!另外,还有一样更相似的,那就是人。在我看来,中国的蒙古人和澳洲的原著居民应该是最早开化的,文明程度比其他民族要早好多年。他们自然朴实,心地善良,不绕弯子,比起某些所谓的文明人士要更好相处。我第一次来澳洲拿的是探亲旅游签证,一年期限,多次往返,每次在澳最长只能呆三个月。 我就在一年的签证有效期内,每三个月往返一次,做了十五个月的空中飞人。辛辛苦苦积攒的那点钱,多半给孩子交了学费,其余的就交给航空公司了。当然了,我要把这钱挣回来。在澳洲的每三个月,我都去打工,明知道这是不合法的。另外前面我讲过了,我是有备而来的,在国内时我就四处询问在澳洲除了打餐馆工以外,还有什么其他工作,不需要语言,又能挣钱,因为我没学过英语,最多知道三个字,Hi,Bye,和thanks。后来听说做按摩比较容易,又能挣钱。我就在国内学按摩做好赴澳工作的准备,同时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我当时在国内的工作跟做按摩可算得上是天壤之别。一个全职播音主持,改行给人做按摩,您可以想象的出来那种感受吗?但出国是自己终生心愿,且挣的又是澳元。决心已定,目标明确,虽然是半路出家,没有多久,便可以自行操作了。到澳洲的第二天,我就奔着按摩店去了。很快发现,这里的按摩店良莠不齐,大多数是中国人开的,用中国人的话说,有的店是黄色的,也有做正牌的,我做的那个按摩店就是一个正牌正规的按摩店。凭着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加上来澳前临阵磨枪地读了些中医解剖学、按摩技巧书,很快被店主和客人认可,每个月的收入能达到五千多澳元,当然是每周7天都工作很累,但很自在。不过,在澳洲也不能说是没有任何人际间的问题。我遇上的店老板,多数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色嘛,有些人也是蛮难相处的。中国人的那种典型的曹操的心理,你做的好他怀疑你,你做的不好他诋毁你,外加上自己不会外语,有些港台来的年轻打工妹,明目张胆地欺负你,知道你听不懂英语,故意跟客人套熟给她们自己拉客,我虽然听不懂,可心里明镜似的。但是人穷志短嘛,这句中国古语说得太到位了,特别适合我当时的处境。我需要钱,所以我低头做人,什么事情我都能忍。

前几次来澳洲基本是下了飞机就上班,没有空闲观察环境,没用机会放松心情。这次一下子太relax了!反而有点不适应了,也许自己已经习惯了奔波劳碌,“日理万机”。闲逛几日之后觉得无所适从,我打工的按摩店是一个夫妻店,他们对我很好,知道我是单身,就说你都来了一年多了,为什么没有找个人嫁了?他们觉得我应该利用单身的机会找一个人嫁了,把身份问题先解决了。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再婚。一直以来,我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女儿身上的。其实我早就听说过,好多人到了国外都以再婚的方式解决身份。可自己觉得这是一种交换,对于我来讲,说真的,我对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持怀疑态度,包括友谊、爱情、亲情,我都怀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穷过头了,穷的只剩下情感和我的宝贝女儿。一天傍晚,我看见一个意大利餐馆门口有个亚洲面孔的老太太,我说我要吃意大利餐,老太太没开口,随手一指,我走进那个意大利餐馆。然后我就找了个位子坐下,自己一个人等服务生。桌子旁边也有个人,也是一个人坐在那儿,他看见我进来,坐下,过了一小会儿,他站起身,走过来,跟我说话,好像是问我 “就你一个人吗”? 我点了下头,其实我没听懂,我猜就是这个意思,我马上拿出手机,一查是这个意思。他又问我介不介意他坐在这,他也是一个人。我用中文说“行“,其实我还是没听懂。他好像懂了似的,就坐下了。然后我们开始一起点菜,然后他就开始跟我聊,我什么都听不懂。就拿着手机,他每说完一句话,就停下,我就一个字或两个字,挨着个查,然后拼成句,然后我就大概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还好我这个人还挺聪明的,连说带笑谈得有声有色,虽然我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些什么。那个外国先生也算聪明,可能他也听不懂我说的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把一个华人模样的服务生叫了过来,让他当翻译。 他的妈妈是英国人,爸爸是香港人。会讲一点中文。小伙子还以为我和那位先生相识很长时间了,他不知道我俩实际上是刚刚认识。外国先生讲了一串英语,服务生告诉我说先生是卖台布的。噢,我这才明白老先生刚才为什么一直冲着我抖拢桌布,他原来是想告诉我这个呀。可是,卖台布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就琢磨开了,这位先生是借来吃饭的机会到这来卖桌布呢,还是想跟我谈到中国买台布呢?难道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东西比较便宜?这时候菜上来了,我俩边吃边聊,你一句,我一句,似有问有答,但多半可能是驴唇不对马嘴。因为我没有再继续逐字逐句翻译,太累了,手机也快没电了,那位服务生要去招呼其他食客,不过他又过来了一次,用蹩脚的华语跟我说,没关系的,很快你们慢慢就会相互懂得了。

吃完饭了,我说我要去结账,因为我这是第一次独自跟一个外国人吃饭聊天,觉得挺开心,甭管听得懂听不懂,手语加肢体,聊得满融洽的。 凭着中国人的习惯,我是主桌主人,我站起来就去结账,也没想什么AA制,因为我高兴,付这个账理所当然。可那个人马上拦住我,表示坚决不让我付,他要付帐。我说不行,这顿饭我请。我心想咱俩也不认识,吃人嘴短,我才不欠这个情,我是没有多少钱,但是我不愿意给自己增添心理负担。我们就在前台推来让去,相持不下。那个混血服务生这时就过来了,他跟我说,“你这样做叫他非常下不来台,哪有先生让女士付饭钱的道理? 我还是头一次看见一个中国女人主动结账。而且还跟老外抢着付帐”。他还说,“这次你就让他付,下一次你请他就是了”。我当时就让服务生告诉那个外国人说下次我请。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是星期四,我说周日我就请他。老先生当时就接受了。我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也不认识几个饭馆,就听说过有个叫“龙门”的中国早茶馆,心想中国餐馆不用英语,周日带着女儿跟他一起吃顿早茶了事。他把我的电话号码要走了,把他的电话号码留给了我,还问我在哪里工作,我告诉了他,都是通过那个服务生。我工作的那个按摩店离那个意大利餐馆很近。到了周六那位老先生就来按摩店找我了。他知道我听不懂英语,就直接跟店主说星期日要带我去皇家大赌场的郦晶轩吃早茶。我说,好吧,我们可以去皇家大赌场的郦晶轩吃早茶,但是饭钱由我付。他满口答应了。转天早上,他来店里接上我,我俩就去了,但是没有去大赌场。他说郦晶轩需要预约,我们没有位子进不去。他就带我去了一个不需要预约的小餐馆,我们随便要了点东西。当时我就在心里想,他人还是不错,知道我是个打工妹,没什么钱,不想让我太破费吧。吃完了,他还是要去付账,我一手拦住他,另一手打通电话,让女儿告诉他,这个账我要付。他没有再执意。就那点东西花了我70澳元,合成人民币400多块。我一天的工钱没了。谁让咱打肿脸充胖子呢?在吃饭的时候,他跟我说,他家在墨尔本,他一个人在珀斯,我听懂了两地名,其他的字是查的。他跟我说他一点要走,问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去“farm”,当时我听成了“mum”,我知道妈妈这个英文字。立刻联想到他妈妈在墨尔本,我也知道从珀斯到墨尔本要飞好几个小时呢。再说了,我为什么要跟他去墨尔本看他妈。太离谱了!我立刻给我的女儿打通电话,然后把电话交给老先生,让他跟女儿讲。女儿刚刚睡醒,也没太在意,跟老先生说了几句话,然后告诉我说:“妈妈,他叫你跟他去他妈妈那,问你去不去。”她告诉我说,老先生在某地有个农场,想带我去看看。我立刻在脑子里就开始分析了,第一我是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英语,他把我转手卖了,自己都不晓得。 第二这一男一女两个成人,他没结过婚,我多年单身,这才刚见了两次面,就外出郊游,还住在他的农场,我可不能做叫女儿看不起的事儿。我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心里也有点害怕。但这确是个好机会。我很想去看一看澳洲农场是什么样子,跟咱内蒙古大草原有什么不同。我征求女儿的意见, 女儿说要见见这个人,我们就一同来到了按摩店。他一见到我女儿,马上拿出他的驾照,让女儿拍下照来,他说假如有什么事情,用这个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他。女儿拿过他的驾照立刻拍了下来。我当时觉得挺不好意思,这显得咱们不信任人家,你不信任人家你就别去呗。然后我就和他去了农场。在那住了两天,才返回来。他的农场挺大的,有5个房间。之后呢,他每天都去店里找我做按摩,开始先让我给他做按摩,做完按摩,就在那等我,等到我下班,然后让我跟他一起出去吃饭,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一天按摩后,我下班,我们又去吃饭,这时候他跟我说:“ Will you marry me?” 我刚查完 “marry”一字,噗哧一声笑了出来。这大爷开得玩笑真够国际水平了。这可能是澳洲文化风俗吧?他说 “I am serious”。我查完“serious”的意思,心想你认真也不能这么震撼吧?这才一周的时间,百来个小时,闪婚也没有这么神速啊。我觉得这也太离谱了,就没把这个“求婚”当成真事。不过说实在的,当时心里还是有点感动。没想到,转天他又去店里,说他要跟我结婚,但不是马上,是半年以后。我还只有4周的时间就要回中国了。他问明我的航班和时间,转天就买了一张跟我同班的机票,他要跟我一块去中国。在中国,他又正式求了一次婚,我们也办了一个很小的订婚仪式。他在中国住了两周,就先一个人回澳洲了。之后我们经常通过电话短信联系,当然是通过翻译,出过很多错误。后来他就建议我全日学习英语。从那天起我天天在家学英语,也到外面学校去学。他在澳洲这边开始给我申请配偶签证。 一年以后我们结婚了,我又回到了澳洲。虽然他已经65岁了,但人很勤奋也很朴实。他一边经营自己的农场,还跟中国做些贸易生意,对我和女儿都很好。结婚快两年了,当然这其中也发生了很多磕磕绊绊,多半是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我现在是全职太太,除去家务事,我一直都在学习英语。而我先生呢,也许是工作太忙加上年龄太大了,拒绝学习中文,从始至今就会三句中国话,第一句是:“媳妇”,第二句是“谢谢”,第三句:“干杯”。不过他很尊重中国文化,虽说一土生土长的澳洲人,反成了他要 “入乡随俗”,喝中国茶,吃中国饭,筷子用的很好。可能是跟中国人做生意太久了,也学了很多中国人的坏毛病,例如说话不会直截了当,左顾言他,我觉得他更像个中国人,尽管不会说中国话。他很喜欢说 “可以吧”、“还行吧” ,这很不符合我的性格。我一向是有一说一,做事是落地砸坑。有时候我会感到困惑。不过我们的关系很平等。他在他的家排行老大,他的弟弟妹妹都比我大,但是他们对我都很尊重。

我现在生存是三重的,我从国内过来,三年多了,中国的东西对我来讲是根深蒂固,尽管我知道好多东西是我们要摒弃和改变的,我到澳洲以后,一直在努力逐步地改变着,跟在国内时的自己相比已经改变了很多。现在又选择了跨国婚姻,又多了一重文化生活的变更。因为本土的澳洲人,他们跟咱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现在就生活在这三种状态下。在这三种状态下,我在发现着,改变着,分析着,适应着。所谓的 “适应着”,就是适应他外国人的习惯,因为我们是一个家庭,我要包容,融入,要接纳。在澳洲呆的太久的中国人呢,我也慢慢地跟他们接触,以前我很少也不愿意跟中国人打交道。我也理性的分析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大家都成为朋友不是很好吗?我要敞开自己的胸怀,容纳每一个人,并放一面大镜子在自己的面前,随时随地站在镜子前舞蹈,哪一个动作不到位,或者动作不对,就随时纠正自己。另外我还分析着那些在澳洲呆久了的中国人,他们性格上有什么缺陷,我一定注意避免重蹈覆辙。到目前为止,自己感觉比以前好多了,夫妻生活也算融洽。我们从来不吵架。也许语言障碍也有其可取之处吧?

我们在一起生活两年多了,每到圣诞节或者是7月份的时候,我们都要回墨尔本,回到墨尔本的时候呢,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我就给他们做一些中国菜啊,饭啊,包包饺子什么的,这时候我们要聊的都是中国文化。在我们结婚一年以后,他的老母亲过世了。母亲的房子跟她人一样的老,近100年历史的一栋老宅子。我先生和他的弟弟妹妹们都是在这个房子里长大的。后来他的妹妹告诉我,大哥把妈妈的房子给买下来了,为的是留住儿时的回忆,以后兄弟姐妹们还能聚在一起。这个举动倒是有点像中国人。他没有跟我讲此事,我也没有跟他说什么,用英语表达不清楚,但更主要的,他不愿意说的事情,我不要问。相互之间留些空间,可能更好。

大家经常听到说夫妻没有共同语言,过不到一起,恰似我的第一次婚姻。而这次呢,我的现任澳洲老公,中国字就知道三个,而我的英文虽然进步了很多, 在“Hi” 和 “Bye” 中间能说上3分多种的英语,当然手不能离开iPhone,但是我们似乎挺有共同语言的。我们在一起生活这两年多以来,也有一些磕磕碰碰,正常夫妻生活嘛,但我们还是处在磨合期,磨合期需要时间,试婚比试车要复杂得多。现在我俩是有点入槽了,不是说在外面鼓着了,他尽量抽时间跟我聊,我也抽空跟他聊,他似乎特爱听我讲我们家的故事,他说我俩要是聊闲天的话,他能听得懂95%,我怀疑,但没有直说,因为我的英语大有长进,借助手机翻译,也就能听懂一半。盼着吧,希望有一天我们相互懂得100%。祝福我吧!

image_pdfimage_print
Bookmark and Share

Comments

Leave a Reply





What is 2 + 7 ?
Please leave these two fields as-is: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proceed, you need to solve the following simple math (so we know that you are a human) :-)
  • About

    Rozenberg Quarterly aims to be a platform for academics, scientists, journalists, authors and artists, in order to offe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scholarly reflec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dialogue in a seemingly divided world. By offering this platform, the Quarterly wants to be part of the public debate because we bel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ceptance of diversity are vital conditions for universal progress. Read more...
  • Support

    Rozenberg Quarterly does not receive subsidies or grants of any kind, which is wh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in maintaining, expanding and keeping the site running is always welcome. You may donate any amount you wish and all donations go toward maintaining and expanding this website.

    10 euro donation:

    20 euro donation:

    Or donate any amount you like:

    Or:
    ABN AMRO Bank
    Rozenberg Publishers
    IBAN NL65 ABNA 0566 4783 23
    BIC ABNANL2A
    reference: Rozenberg Quarterly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would like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our About page or contact us: info@rozenbergquarterly.com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X & BlueSky

  • Archives